连续3年关注母亲河水质问题,5000余人/次奔赴全省90个县(市、区)采集水样、问卷调查、社会实践,一场由学生志愿者发起的环保行动成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实现双丰收的社会调查报告和政策建议曾获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的肯定。上周,温大城院学子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中,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全国著名院校同台PK,从783件决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一等奖,是浙江省高校经济类作品中唯一的一等奖,实现了温州大学建校以来在该项赛事上一等奖的历史突破。
□晚报记者 麻温柔/文
图片由温大城院提供
温大经济类调查报告 将全国知名院校PK下马
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在广州落幕,来自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学术类调查报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兼容性研究——基于浙江省90个县(市、区)经济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的调查分析》获得一等奖。这是浙江省高校经济类作品中唯一的一等奖,实现了温州大学建校以来在该项赛事上一等奖的历史突破。
“挑战杯”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本次“挑战杯”有全国2000多所大学,200多万大学生、数万件作品参赛。经过层层选拔,温大城院的作品与71件同类别作品进入全国总决赛现场,之后成为由专家直接推荐向全国高校公开答辩展示的5件作品之一。指导老师范茂盛告诉记者,同组参赛的学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知名高等院校,指导老师中不乏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家都拿出了最好的作品,温大学子的作品能够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实属不易。
3年环保行动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挑战杯”决赛现场,专家评委认为持续数年的水环境调研需要巨额经费,不是几个学生可以完成的任务,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参赛选手告诉专家,这是一个纯公益的环保行动,它的背后是温大学子连续3年、共计5000人次,奔赴全省90个县(市、区)进行采集水样、问卷调查和社会实践。
2013年春节,温州商人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引发社会关注,母亲河水质触发大多数人的痛点。当年“五·一”,温大城院的学生志愿者们奔赴各自的家乡,以此检测全省范围内可以游泳的河所占的比例。
去年开始,我省启动“五水共治”,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现在,看到大学生志愿者取水样,老百姓不会问“这水拿去干什么?”而是跟在旁边说“这河水比去年清了。”
从志愿者到建言者
大学生以实践书写社会责任
水清了,大学生们仍在坚持每年取水检测。此次“挑战杯”参赛选手、温大城院学生叶昱洁等6位同学是连续3年参加“汇集家乡水·同结环保心”的志愿者,她说,最早做社会问卷调查时,人们更多的是对水污染的现状不满,而现在,很多受访者提出“宁可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也要保护环境”。由此,大学生们希望通过研究浙江省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质污染程度存在的关系,以环保与经济主题调研成果,为浙江省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丰收提供政策建议。
采访中,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周东告诉记者,该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商科学科师资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都属于佼佼者,他们希望,大学生们“成长会做人,成才会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