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最稀缺的是你的思想——我校举行第六期新闻记者集训营第二讲

作者:陶恒悦/文 卢芷珺 李梦园 沈桑蕾/摄来源:学生通讯社时间:2017-04-20 16:20:59

    思想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 4月19日晚,我校邀请新华社浙江分社地方新闻部副主任王俊禄为本期新闻记者集训营作第二讲--《这世界最稀缺的是你的思想》。
    王俊禄老师首先从最近热播剧《人名的名义》出发,切入反腐话题。他谈到:“现实披露和报道的局限,只能让公众看到一个结果,而对反腐过程充满好奇。《人民的名义》极大满足了公众对过程的窥视欲和好奇心。”
    同时,他通过讲解几个社会热点来深入阐述作为地方官员应该要善用主流媒体,在向媒体开放的姿态中表现自身的辟谣自信,通过“向媒体开放”展现自信的姿态去提升公信,取信于民。
随后,王俊禄老师通过“提高对假信息的免疫力”、“让真相飞一会”和“告别键盘侠和思维定式”三种态度传授同学们如何看待舆论。他认为,当下不缺观点,缺的是事实。谈及谣言,王俊禄老师举出凭空杜撰型、夸大其词性等四类谣言。从一些媒介文化现象中分析年轻人怎样用媒体。“拿微信来说,这种基于彼此信任、即兴、随意的碎片化交流,本就经不起严肃逻辑的审视考量。”他的这个观点引得在场不少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关于地方新闻如何产生全国影响,王俊禄老师以温州为例,概括以下几点:第一,加强舆情预判,主动引导比被动应对更重要;与其被动辟谣,不如主动引导.第二,设置价值议题,“怎么想”比“想什么”更重要。也就是说,除了设置事实议题之外,更要设置价值议题。
    在提问环节,王俊禄老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演了一场思想上的火花碰撞。
    学生提问:在新闻采访中,一些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作为记者,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去了解事实情况写出报道?
    回答:第一,现在的媒介素养在不断地提高,有些人的避而不答本身可以作为表态而写入稿件中。第二,采取迂回方式,可以采访其他相关人员。第三,从勇于斗争的角度去亮明自己的立场,取得共识。
学生提问: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客观性,但新闻工作者又同时必须具有“观点”,这两者的矛盾应该如何把握?
    回答:我们的很多观点其实是隐藏在事实中的,尤其是一些评论性的报道,报道本身就有导向的作用。新闻工作者要站在瞭望者的角度,看得比别人更高更远,甚至去推动一些事情的进步。新闻工作者有立场从规律上来讲是无法避免的。当然这种立场要和主流媒体接轨,和群众对是非的基本判断是一致的。
学生提问:从事新闻工作多年,面对较难的问题,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回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忘我的精神,不要去计较,在新闻面前始终保持一股冲劲,在困难面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提问:新华社作为官方主流媒体机构,会不会注重多发布一些正能量的新闻,而淡化一些负面新闻的情况?
    回答:以正面报道为主是所有新闻的一个基本底线,我们需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个人如此,社会如此,那么作为履行职责的媒体人更应如此。原来温州分社的社长写的批评报道无数,从舆论监督角度揭露不在少数,主要是为民请命,看你的视野和深度够不够。


第六期新闻记者集训营第二讲《这世界最稀缺的是你的思想》


新华社浙江分社地方新闻部副主任王俊禄为本期新闻记者集训营第二讲主讲人




提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