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温州商学院。在以商闻名的温州,传承温商精神显然是这所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温州人向来都有一种敢为天下先、敢吃天下苦、敢闯天下难的创业精神。这是温州的金字招牌,也是浙江的宝贵财富。” 温州商人是中国现代“商”场中最具影响力和传奇色彩的一支中坚力量,他们坚忍不拔的品格、开疆拓土的胆略、纵横四海的豪气,确实令人刮目相看。温商的这种精神,甚至吸引了许多外省学生前来温州求学。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对于这被总书记誉为“金字招牌”、“宝贵财富”的温商精神的传承,一直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平台。
事实上,对于温商精神的传承,如果没有了正规院校的系统性参与,仅靠温州商人的“口耳相传”,存在“失传”风险,这在去年热播的《温州两家人》这部电视剧中有很好的反映。
在《在温州两家人》中,我们可以发现,“温商一代”对“温商二代”的培养,并不十分注重“温商精神”的传承。妻子早逝、忙于事业的黄瑞诚自是不必说,落得与孩子相对无言的地步,即使是相濡以沫的侯三寿和林佳来夫妇,也完全没有让小帆从小接触企业运营、获知经商知识的意识。可以说,温商一代对孩子的培养基本上是不用心的。诚然,正如剧中小帆所表现的那样,一些优秀的品质,诸如果敢、主见、勇气等可以遗传,经历了困难后乖乖女也能成为商界巾帼。然而,如果一切归于自然和机遇,那么要是没有恰到好处、恰逢其时的困难呢,温商二代会自然成长吗?不得不说,商人遍地的温州,如果“温商精神”不能代代相传而出现中断,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尤为重要的是,当前,温州面临企业转型、产业转型、市场转型和城市转型等挑战,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创新要素支撑不足、新旧动力接续转换不畅、产业及平台“低小散”等问题,更需要商科类的人才,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需要一所以商科为办学定位的高校。
因着对历史际遇的敏锐把握,温商以所向披靡的豪迈、开疆辟土的勇气,用具有“敢为天下先”这一彪炳意义的探索,在释放个人能量的同时,树起了时代的标杆,铸就了温州的辉煌,成就了世人瞩目的“温州模式”。时至今日,温商已成为温州赶超发展的第一资源、成为赶超发展最深厚的动力源泉。因此,温州商学院的发展中,一方面,必然要以商科为办学定位,满足了社会对商科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则要以传承与发扬“敢为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