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舒畅来源:院团委、院党委办公室新闻中心时间:2015-09-08 11:09:32
又到一年开学季。在不少在校大学生的开学任务清单上,有一项内容便是填写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记者从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医大仁济学院、温大城市学院、温大瓯江学院了解到,今年暑假,这五所高校有超过400支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送医下乡、关爱留守儿童、支教贫困山区等活动,大部分学生觉得接触了社会、受益匪浅,但也有不少学生坦承,部分社会实践时间短、内容流于形式,纯粹是抱着“敲章”的目的去的。
实践:
超400支队伍深入基层
今年7月中旬,一个由温医附二院医生和医学专业学生组成的“流动医疗站”进驻平阳水头,为当地的贫困病患家庭提供为期10天的上门医疗服务。
8月下旬,温大城市学院学生金臣硕和黄亦洁来到乐清芙蓉镇的黄金溪采集水样,参与学校开展的为浙江90条母亲河“体检”的活动。
类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还有很多。记者了解到,暑假期间,温州医科大学、温医大仁济学院有近200支小分队、4000多名学生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开展送医下乡、急救知识培训、无偿献血宣传、骨髓捐赠知识普及等内容的社会实践。而温州大学、温大城市学院、温大瓯江学院社会实践队伍也超过了200支,实践主题与时俱进,包括中国梦、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创业等。
对于暑期社会实践,各高校有不同的规定。温州大学将暑期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占2个必修学分,4年期间休完即可,实践时间不少于两周。温医大的暑期实践同样占2个学分,要求大一学生全员参与,时间也是两周,并鼓励硕士生、博士生也参加。
学生:
多数认为实践很有意义
对学校如此看重的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自己怎么看?
记者近日在大学城随机采访部分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表示,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必要,是他们提前接触、了解社会的机会,通过实践,自身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温大城市学院大二学生赵奇锋今年暑假跟随团队去广西支教,这次经历令他对社会实践有了新的认识。“以前觉得实践就是做表面功夫,找个单位混个章了事。今年我在贫困山区呆了一个月,给那里的孩子上课、做游戏,看到他们的笑脸,我觉得很满足。”
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大二学生赵梦静说,这个暑假她和同学为老人们查视力、量血压,给小学生做急救知识演练,尽管是传统“老三样”的实践项目,但对他们个人很有意义。“以实习生的身份提前跟病人接触,站在病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诉求,对我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很有帮助。”
但也有学生坦言,因为与学分挂钩,实践的功利性显而易见,再加上时间短、追求媒体效应等因素,导致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另一位学生则坦言,自己实践的场所是家里托关系找的,如果脱离学校的实践队,也不要家里人的支持,孤身一人在社会上找实习岗位,恐怕很难找到。
老师:
内容形式有待更走心
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如何才能让大学生实践“走心”不“走样”?温大城市学院团委指导老师丁玲指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意愿非常重要。温大城院每年都会举行暑期实践招募大会,通过报名、面试等方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筛选实践项目,从而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实践后会进行总结和成果展示,评比出优秀团队和个人,在奖学金加分上予以鼓励。”
温大法政学院社会学老师徐旭东认为,各个实践团队虽有老师参与指导,但老师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妨考虑把实践项目和老师的科研挂钩,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实践队的活动经费也有保障。”
此外,徐旭东还建议高校加强实践项目的选择策划、内容设置,在时间、地点安排上要尽量常态化、阵地化,才能让实践活动不走过场,发挥实效。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