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讯员 孙韵茹 金玉涵 李博航 杨欣 余丽慧 凌郝童来源:掌上温州客户端时间:2024-05-20 15:14:07
5月19日,何子怡收到温州商学院校办的消息,学校决定就防“鸟撞”展开一场讨论并采取应对措施。
“校长好!我是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广告学在读的大三学生何子怡,我发现学校有很多透光率非常高的玻璃护栏,护栏周边发生很多‘鸟撞’事件……”日前,一封特殊的来信投进了温州商学院的校长信箱里。
校园里至少发生13起“鸟撞”事件
何子怡是一名鸟类爱好者。去年3月,她开始在校园里观测鸟类活动,并关注到“鸟撞”现象。
何子怡说,“鸟撞”是指鸟类因玻璃透明与反光特性无法辨认出玻璃的存在,从而与建筑尤其是与玻璃窗户相撞,导致受伤或死亡的现象。“遭遇‘鸟撞’的小鸟,一般躯体完整,周围没有血迹,蜷缩在墙角或窗户的下方。它们多数会死于颅内出血,少部分会出现颅骨的损伤。即使在‘鸟撞’之中幸存下来,伤鸟也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角膜溃疡、头部肿胀和喙部骨折——在本来就极其消耗体力的迁徙之中,这样的伤将让鸟类个体的生存愈发艰难。”
何子怡第一次发现“鸟撞”是在摄影课上。当时,她远远地看见地上有一个东西,看起来就像一张落叶。她走近后才发现,这是一只小小的极北柳莺。“它那么小,那么可爱,却永远闭上了眼睛,我捧起它,真切地感觉到一个灵性生命的离开,很痛心。它是撞上走廊护栏的玻璃而死亡的。”
从此,她便开始搜索“鸟撞”的知识,并加入了全国防“鸟撞”行动,成为一名志愿者。她也更加留意学校的“鸟撞”情况。
鸟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清晨和傍晚。每天早上,何子怡从寝室前往教室的路上,都会掏出便携望远镜,观测目标楼群的鸟类活动情况。傍晚放学途中,再去巡逻是否有鸟撞事件发生。周末,她经常抽出一个下午观察校园有没有出现新的鸟种。据何子怡观测,校园里的鸟类数量有7目24科35种。
何子怡平时要上课,不可能长时间蹲点观测。于是,她请大楼的一位保洁阿姨帮忙留意,如果发现“鸟撞”事件就及时联系她。此前,有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胁田鸡撞击玻璃后奄奄一息,同学们将其送至救助站,最终没能救回来。
最近一次发现鸟撞玻璃是上月22日。当时她接到保洁阿姨的通知赶到现场,发现是一只乌鸫幼崽,身体已经僵直,玻璃上还留有撞击的痕迹。
何子怡调查发现,目前校园至少已发生13起鸟撞玻璃事件,其中次数最多的是博雅楼二楼玻璃护栏。博雅楼靠近温瑞塘河,周边植被茂密,鸟类活动频繁。
全校师生为“防鸟撞”建言献策
5月是鸟类迁徙季节,此时将有更多的鸟群飞向北方,穿过栋栋建筑,这意味着“鸟撞”事件发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我能不能做点什么?”何子怡想。她花了一天时间写了一封信,投进了校长信箱。在信里,何子怡分析了鸟撞玻璃的原因,并画出“鸟撞”高发点的分布示意图。
她说,鸟类的感官特征和人类不同,鸟类的侧方视力强于正面视力。飞行过程中,鸟类常常需要通过扭头或回头来提防掠食者、寻找猎物,飞行正方向的视力分辨率反而较低,这使得它们难以有效发现前方的障碍物。此外,鸟类视力对于移动的物体更灵敏,这也让它们难以注意到前方的致命玻璃。
何子怡还提出玻璃护栏防鸟撞改造建议:在玻璃外侧加上间隙不超过5厘米的图案,就能让鸟类更容易发现玻璃屏障,从而降低建筑的“鸟撞”风险。因此,可以用张贴点状或条状贴纸、悬挂网绳、张贴磨砂玻璃贴纸等手段,对建筑进行防“鸟撞”改造。
此事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师生纷纷提出各自防“鸟撞”的措施。
“使用磨砂材质的玻璃,是否可以做到不让鸟类误判?”
“能不能开发一种透明软垫的产品,减少鸟撞时的冲击?”
“或许可以在玻璃墙上融合超声波技术?”
“发动全校同学,一起给走廊的玻璃护栏画画,既科普了防鸟撞知识,又可以让同学们参与进来。”
该校新闻中心负责人提议,或许可以把护栏改造成防鸟撞知识科普护栏,甚至可以把学校附近观测到的鸟类照片贴在玻璃护栏上,“鸟儿和我们一起生活在美丽的校园里,也是我们的一份子,应该关心呵护它们。学生能留意到鸟撞事件并提出建议,体现了温商学子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态的关注,传递高校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实践。”
这位负责人表示,后续学校将综合师生意见,制订可行性方案,让学校的玻璃护栏变得更友好,为鸟儿飞翔导航。
温州其他地方是否也有经常被“鸟撞”的场所?对于防“鸟撞”你有什么好建议?欢迎市民朋友向本报新闻热线88868886反映和参与讨论。
(掌上新闻客户端 2024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