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涂征宇 吴耀来源:温度新闻客户端时间:2023-05-10 14:25:00
“地瓜经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一个著名理论,讲的是: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供养它根基部的块茎,进而再长出新的分叉,形成螺旋向上的趋势。如何护理好温州本土根茎的生命力,提升温州产品的竞争力,一直是党委、政府和社会人士关心和关注的热点。
当今世界的经贸环境波澜正泱,大机遇大风口不断涌现。温州与全国各城市一样,也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挑战。机遇与危机并存,更需要温州“修炼内功”,提升“地瓜田”的肥力,进而提升温州产品竞争力。设计赋能产业无论是从短、长期的发展维度,亦或是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建设,还是产学研人才队伍培养,都是提升温州“地瓜田”肥力的好肥料。
细化“地瓜田”的采收机制
具体来说,温州在地企业应当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销往世界各地的产品就是温州“地瓜田”的藤蔓,向外延伸,让温州产业获得“养分”。因此要谋划“地瓜田”长短期的采收机制,引导“养分”回流企业,再通过设计创新促进产品迭代,提升温州企业的竞争力,达到产品-企业两侧螺旋递进的发展势头。
在短期发展中,设计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提高产品的辨识度与竞争力,增加销售额和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设计创新通过产品的质量、外观、功能、服务体验等多种形式体现,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偏好,进而扩大品牌影响力。创新的设计甚至可以推动一个新的市场的形成,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如果同一行业内的多数企业形成通过设计创新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势头,那么对于整个产业而言,产业的竞争力也提升了。
在长期发展中,设计创新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企业和产业提供长期的持续发展动力。通过持续的设计创新,企业可以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加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在产业层面,设计创新可以推动整个产业向更加高端化、智能化、环保化、文化内涵建设等方向发展,提高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地位。进而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树立行业从业者“自家田”的主人翁意识
设计创新在发扬工匠精神、建立行业从业者责任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通过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和技术含量,使产品更具价值和美感,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创新研究、实践经验传承等方式,促进行业从业者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和素质,凝练成工匠精神。企业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励制度、组织内部创新活动、与设计院校合作等方式,激励员工提出更具创意和实用性的设计方案,提升从业者的获得感,体现从业者的自我价值实现,进而转化为行业归属感与责任心。
另一方面,行业从业者的责任心也是推动设计创新的重要动力。只有深刻理解消费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才能通过设计创新来推动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和使用。在事实上,设计创新和行业从业者的责任心建立了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推动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不仅能够让人们对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引导人们更加重视工艺的重要性。
建立“地瓜田”的自灌溉系统
稳定、长效、多维度的人才队伍建设,是行业高效发展的基石。
目前,温州大学、温州商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都设有设计学相关专业,是温州创新创意人才的“蓄水池”。要落实毕业季的人力保障工作,将“水”引向温州的“地瓜田”。鼓励温州企业通过“订单班”“冠名班”和新型学徒等形式与院校提前签订人才协议。帮助温州抓住大学生人才、设计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帮助院校接触温州产业,了解产业用人痛点,培养符合温州的产业特点的设计创新人才,推动温州各行业的发展,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新局面。
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去打造设计教育平台,为设计专业类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基础条件设施。广泛邀请国内外优秀设计师“走进来”来温教授设计课程;让在职教师“走出去”,与业界、学界广泛交流。从而提高温州设计创新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打开温州毕业生的国际化视野。办好“市长杯”等工业设计大赛,以工业设计大赛为契机,向行业产业输送优秀的创新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同时向企业输送“新鲜血液”。也为温州学子提供一个平台,能够和国内外优秀设计师前辈一起交流思想和展示作品,并借此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水平,掌握创新的应用场景,从而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使院校、研究机构、本土企业相互学习了解。重点发展新型技术转移组织、知识产权服务等机构,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此外,温州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促进产业“地瓜田”枝繁叶茂。通过整合温州各行业人员,如设计师、工程师、市场营销专家等人才队伍,鼓励不同领域人才跨界交流,提高跨领域合作的能力和效果,促进不同产业间结下“连理枝”,优化温州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的长度,加快构建更具韧性、更有竞争力的“多极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不仅需要结合当下现实,快速反应;也要为建立长远目标,探索积极有效的人才发展战略、耕耘创新文化土壤、完善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各行业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愿景,在温州这片“地瓜田”里实现“采”“种”“养”的良性循环。
相关链接:温度新闻客户端:??????s/202305/t20230509_416791.html?docId=416791
上一篇:
解放日报:重温“四千精神”提升发展韧性下一篇:
温州日报:好拼!他们为了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