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占熬/文来源:温州日报时间:2022-05-23 15:05:00
温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温州城市定位,这既是基于温州历史传承的实际考量,也是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时代呼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城市经济发展是千年商港题中之义
从历史角度来看,世界知名商港的形成过程,均始于其发挥天然或政策形成的商贸节点区位优势来吸引要素集聚,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形成独有的商业文化特质,并以此为平台不断为商贸中心的打造提供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及数字资源等要素支持,最终形成稳固的商贸中心城市地位。纽约湾、东京湾等知名湾区经济的形成,均是如此。而这种商贸中心城市的形成,正是此次党代会解读千年商港打造“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渔港河港海港,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商港,是物流港、商贸港、金融港、总部港、数字港”的应有之义。
另外,依托城市经济打造温州千年商港本身也具备良好的禀赋及政策条件。一代代海内外温商拼搏奋进的创业故事,彰显了温州商业文化的良好传承;而温州自然成为温商网络的节点核心,其千年商港地标的确立已经得到了海内外各界的广泛认可。同时,温州近年在“两区建设”中夯实了民营经济之都的经济基础,陆续获批设立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综合保税区及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等商贸试点。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及珠三角一体化的交通节点,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名单,正积极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战略节点城市;均为千年商港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城市建设基础。
打造城市特色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品质
发展温州城市经济,笔者有若干建议。
“双循环”战略背景下,温州可重点在消费侧发力,在市区形成消费集聚的特殊品类大市场,并带动供给端城市化转型。
推进旅游经济、“月光经济”等休闲消费市场形成,各大综合商城需提升消费品质、改善用户体验,各楼宇及广场经济应做好规划、做强综合服务功能。继续做好“最多跑一次”的内涵建设,深化民生服务工作,全方位推进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共享。打造全域景区概念,通过细节设计与修缮及历史商业文化挖掘,对景区及市区进行精细化改造,达到“处处是景、移步换景”的效果。
通过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进口贸易港等平台加强与海外温州侨胞的联系,充分利用温商网络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将温州打造成享誉全国的高端进口商品汇集地、知名消费品牌总部经济集聚地及商业文化展示地。
实施城乡一体化策略,做强中心城区首位度,以城市大型商区融合发展为方向、以各类城市产业协调一体化发展为路径来打造差异化的核心城市经济布局,实现“城中村”及城区周边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加速转型。将温州打造成集文化、旅游、时尚、文教、医疗及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宜居城市。
形成差异化布局助推城市产业升级发展
积极借力全国各省市产业和政府数字化的风潮,实践出具有温州特色的“智信城市”建设模式。夯实以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构成的信息产业,推动软件信息服务业基地建设,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信息技术产业,渗透、融合于城市治理、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用这些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加快传统产业数字转型。
促进工业智慧化升级,使信息技术更好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品开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建立科研设备和科技信息开放共享制度,开展建设智能制造公共生产设备分享平台、基于互联网的产能共享信息平台,强化创新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在楼宇经济的基础上发展总部经济,打造地标型品牌总部企业和产业,加强城市发展合力。发挥温州华商网络优势,建设总部回归示范园。培育金融楼、物流楼等不同特色的品牌楼宇,引导楼宇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推进办公空间分享。同时,培育本土总部企业,让温州本土的总部企业真正扎根、发展壮大,成长为跨区域经营的总部企业。四是依托温州丰富的山水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等有利条件,重点发展科教文卫产业、全域景区化旅游产业等高端服务业和“互联网+旅游”产业。推动旅游服务共享,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推进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全域景区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分享。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落实产学研一体化
首先,针对温州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实际情况,持续提升温州民营经济人力资本水平,培育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民营企业管理者。将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纳入温州的人才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开展对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精神,鼓励大学生、科技人员等各类人员创业,重点扶持有较强社会需求的创业项目。
其次,转变只注重人才项目引进、技术项目落地等功利主义的引才理念,可尝试完全放开户籍限制,打造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及其配套措施。争取更多世界级、国家级高端会议选址温州召开,形成更加自由的研究及创业氛围,将温州打造成在时尚品牌、文教卫生、现代商贸、科技金融及制造研发等领域的人才集聚地。
再次,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落实产学研一体化,为企业培养适应其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利用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凝聚的丰裕科研资源,组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创投基金联盟,建立专家对接机制,针对企业需求联合研发专利及科研成果,促进城市创新建设与发展。
借力城市群建设巩固交通枢纽地位
在继续推进高铁新城建设的基础上,依靠链接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理优势,主动跟长三角主要省市对接实施交通一体化方案,以大交通建设为抓手强化温州在我国大城市群建设中的交通枢纽地位。
整体方面,利用好国家对温州“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定位,倡导与其他市内核心区域联动交通发展,并积极向上争取各类交通线路及建设资金网点往温州不断汇集,从而巩固温州的交通核心地位。
公路运输方面,加强区域交通设施,从“互联互通”走向“直连直通”。交通规划方面,强调在长三办领导下与其他省市规划的高度衔接,避免建设重复及冲突。航空方面,利用好S线及高架公路畅达优势,推动龙湾国际机场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其他机场的协同运输安排。加速高铁新城建设,利用温州贯穿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去争取国家高铁线路更向温州地域集中。其他方面,积极实施数字交通、智能交通建设,通过对仓储等物流体系的优化布局,来弥补温州整体交通费用偏高的短板,将温州打造成数字经济中的核心链接点。
尝试服务型政府定位创新数智治理模式
尝试服务型政府管理定位,加快构建多中心公共治理格局。创新城市治理体制,合理定位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职能,建立协同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环。
发挥企业在城市治理中的技术、人才优势,加强城市治理领域的基础数据采集与资源挖掘,探索多主体治理模式。抓住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机遇,建立专家咨询和听取市民代表意见机制,推动城市治理由“动员型”参与转变为“自觉型”参与。
拓展“数智城市服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创新以“数智服务”为核心的治理模式,填补政府在城市治理方面的不足。全面落实“数智政务服务”政策,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充分拓展“数智城市服务”渠道,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治理方面的应用,进一步为市民城市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城市治理数智化,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温州日报:温州商学院金融贸易学院院长汪占熬:发展城市经济 打造千年商港.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