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商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 实施方案

作者:团委来源:时间:2017-03-15 16:29:09

      为党培养教育好团员青年一代,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是党赋予高校共青团的光荣使命,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最重要、最基本和首要的政治任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薪火相传的要求,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浙江大学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培养又红又专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有力保障;对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对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永远跟党走、争做新一代”,对于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进一步深入扎实地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扩大范围、层层深入,积极探索和实践青年学生骨干培养机制,在广大青年学生骨干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未来领导者现结合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以及我校实际制定培养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养目标

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未来领导者。

 

二.培养对象

 本校品学兼优的校院两级团委学生会干部、学生组织主要学生干部,各行政班级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学生社团骨干,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

 

三.培养原则

1.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突出抓好品学兼优的校院两级团委学生会干部,各行政班级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学生社团骨干,党支部成员,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等重点群体,促进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广大团员青年树立榜样、树立导向,进而辐射带动其他团员青年。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思想育人、实践育人、创新育人、文化育人的优势,通过组织理论讲座、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化体育、课题研究等活动,帮助大学生骨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

3.坚持组织培养与自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团委的指导作用,科学规划,分级负责,分层实施,分类施教。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我教育。

4.坚持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既要针对各类学生骨干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又要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培养、使用、推荐等环节对他们进行长期培养,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骨干培养的持续性。

 5.坚持教育引导与满足需求相结合。要坚持把引导学生骨干“永远跟党走、争做新一代”作为首要任务,既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学生骨干,又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骨干的成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扎实有效职业规划与培训工作。

 

四.紧扣五大环节设置培养课程

理论培训。

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集中授课;专题培训后安排小组讨论和听课笔记交流;安排爱国影视片观摩讨论活动;组织时事政治专题讨论;开展推荐阅读书目和学习材料的读后感讨论交流活动。

实践锻炼。

组织学员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实习锻炼和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组织学员深入到农村、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科普宣传、参观考察等活动;通过在校园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参加扶危济困、文艺演出、政策宣传等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骨干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创办。

以每期全体学员为单位,自创或承办学院或全校范围大型活动至少一项,包括计划制定、资源整合、方案实施、活动总结等,提高团队策划、组织、实施等能力。

对外交流。

创造条件,组织学员在培养期间参与校际交流活动,与温州市新世纪人才学院加强交流与学习,帮助大学生骨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对外交往能力。

课题研究。

要求每个学员在培养期间,以课题小组的形式,结合个人兴趣,选择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完成并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提高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学员参与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以及创业计划竞赛、学生科研立项、新苗计划等学科竞赛。

6.培养和树立学生骨干典型

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乐观进取,自立自强,奋发成才,对于培养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进行推广表彰,加大对重点培养群体和个人典型的选拔、表彰、宣传和后续培养力度。在各类荣誉称号的评选中,注重对候选人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

7.建立和完善交流及评价考核体系

依托微信群、QQ群等网络资源,建立学校“青马工程”学员网上交流平台,同时建立定期小组讨论交流制度,加强学员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学员成绩评价考核体系,学员最后绩效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认证,即以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活动创办、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各项成绩的综合得分作为学生结业成绩,符合条件的颁发结业证书;建立学员互评制度和学院考察制度,对学员在工作中的“德”和“才”加以实际考察;建立优秀学员激励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学员加强后续跟踪培养。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