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商报:向高端人才“引”智 温商院启动“三百”引智工程

作者:章瑚来源:校办新闻中心时间:2016-08-02 15:25:00

    今年5月28日,温州商学院正式成立。由此,以“商”闻名的温州有了属于自己的商学院,温州商学院作为我省第一所成功转设的独立学院,其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教学资源都有鲜明的温州特色。本报特推出“温州商学院的故事”栏目,来一起看看这所“新”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经济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从温州企业面临挑战与“走出去”战略到国内外典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特点,从全球领导力的培养到解析《中国好声音》的合作营销战略。近几个月,温州商学院的校园里一直盛行着诸如此类的话题。“上学期以来,学校‘三百’引智工程邀请的专家讲课我几乎每场都参加,跟大咖面对面沟通,接触前沿信息,让我有了很多新收获。”学生朱亿南说。
    引进“精英智库”
    “三百”引智工程是温州商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新举措,旨在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百名著名学者”、“百名企业家”、“百名业界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推动人才队伍结构调整,推进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活动开展以来,英国剑桥大学大卫·德克莱默(David De Cremer)教授、深圳前海大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和大道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博、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徐景华、“中国创业教育第一人”李家华教授等26位高端人才已先后来校授课,受益师生达4000余人次。
    “三百”引智工程引进的各类高端人才除了讲学,还对学校科研工作、教学建设、专业发展、校内教师提供指导,多种方式融入学校的人才建设,在补充师资队伍的同时,提升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
    多举措促成人才强校
    温州商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把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注重引才、育才、待才工作的兼容并举。
    一方面,学校不断拓宽“引才”渠道,灵活“引才”机制,注重发挥教师、校友在“引才”中的积极作用,把品德、能力、潜能等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学校先后引进了教授11人、副教授10人、海内外博士12人。为顺应学校国际化战略,学校还将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外国文教专家、外籍教师。
    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多元培养的分类机制,优化人员结构,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在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中青年学者和教学中坚。同时,学校还聘请国内外名校名师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及科研工作,选派教师赴国内985、211院校和欧美知名高校进修访学,精心培育具有“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此外,学校还推动“文博人才工程计划”、“骨干教师提升工程”、“教学名师及新秀选拔计划”等项目,力求多维度、多方式深化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战略助力区域发展
    温州商学院注重将学校发展与地方服务相结合。学校一方面希望能成为立足温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的开放式、创新型、国际化的,在国内商科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应用技术型本科学院,同时也力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多维服务和智力支持。
    “不同思维的碰撞、多元文化的交融、前沿思想的启发,这些正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的初衷。”温州商学院副校长陈坤党介绍,“我校十分欢迎社会各单位及个人参与‘三百’引智工程的系列活动,并通过此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交流平台,结合多方力量的研习实践,逐步推进区域经济战略规划发展,真正将服务地方落到实处。”


    相关链接:
        温州商报:??????16-08/01/content_1988485.htm
                  ??????1/2016-08/01/09/2016080109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