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之声:温州商学院等高校兴起“微文化”

作者:素敏 胡金林来源:院团委时间:2016-06-03 13:25:29

    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大学生的校园微生活也越加精彩,在温州的各大高校内,微文化成为社会文化日趋碎片化的缩影,表明当下的年轻人正在这样一个以微、碎、独为特征的小时代中绽放自己,温暖他人。一起来听记者素敏发回的报道:
    大学生微文化上篇
    一群多才多艺的青年,一套随身携带的音响装备,他们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流动舞台,他们在校园、社区、公园、城市广场用歌曲舞蹈、话剧小品、T台秀等艺术形式传播公益、传颂正能量。日前,在市区五马街,很多路过的市民都感受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考虑到传统大舞台容纳量有限,然后花很长时间准备,投入精力大、微舞台简单,一把吉他几张凳子,观众距离近,互动好。"
    从2012年至今,这样的微舞台隔周都会举办,从策划到实施,都由学生自己一把操办。
    除了微舞台,在很多温州本地高校的校园内,微公益也是他们身体力行的一项文化活动,其中温州商学院的爱心专列号行驶的时间最久,活动负责人、温州商学院团委综合科副科长胡金林:
    "我们学院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爱心专列号,后来在2013年时,与温州市慈善总会正式签约,成立"爱心专列号"微慈善基金,成为我市"微慈善·小额冠名基金"的首批捐助者之一。"
    据了解,几年来,不仅是温州商学院的困难学生,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都曾接受到爱心专列号送来的温暖。
    而具有商学院特色的微讲堂,则利用网络优势,定期邀请校友以及在校高年级学生开展每周一次的"微讲堂",围绕成长、感悟、创业、规划等方面,讲述商院人自己的故事。目前已经开讲103期,上万学生从中 
    "低头一族"盛行,使得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正在被人与装置界面的交往所取代。但这不应该成为人们之间冷漠的科技衍生物,在温州医科大学,这里的微感动、微诚信活动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校团委副书记陈永霖:
    "说到公益,大家都会想到志愿服务,下农村进社区,其实校园内我们身边就有人需要关爱,让同学帮助同学。我们有个爱心小粥,学校提供场地,生病需要喝粥的同学可以通过微信或电话预定,志愿者会定时亲自煮粥送给他们,而微诚信则是在每栋楼栋门口,放置一些平时学生需要的物件,几元不等,没人看管,拿走自己投币,这也是诚信教育的好方式。"
    温州大学校园里的微文化矩阵已然形成,在新媒体时代,这样的教育氛围和沟通方式水到渠成,不少教育工作者表示,因势利导、与时俱进才能让教育化成娟娟细雨。
    
大学生微文化下篇
    微课堂、微舞台、微公益、微讲坛、微媒体、微感动、微诚信,见微知著、积沙成塔,几年的坚持,让老师们高兴地看到学生们身上的变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党总支书记苏跃飞:
    "通过三年锻炼下来,人际交流、组织能力、公关能力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让学生不断锻炼、提高。"
   苏跃飞老师坦言,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深入影响了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作为老师,通过"微文化",不仅可以拉近与青年学生的距离,也给他们搭建成长平台:
    "现在的学生和我们那时不一样了,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锻炼平台,往往高中时代不受老师重视,学习习惯也会差一点,所以针对现状,推出一系列微文化平台。"
    温州商学院团委综合科副科长胡金林指出,学校团委通过多种样式的微文化活动,成功地凝聚人心,让大学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新媒体兴起,作为团工作,学生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我们要以生为本,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创新。"
   对大学生们来说,置身这样的校园微文化中,感觉到大学生活的青春和活力,温州商学院大四女生小王:"我觉得这样挺好的,通过微博微信,我接收到很多信息,比如一些义工活动,我和寝室的同学下了课如果有时间,也很愿意去,否则就真的成了低头族或者宅女,这些活动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而且也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