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思政:奔跑吧,和我一起

作者:来源:浙里思政时间:2025-09-15 15:11:05

【信息工程学院孔垂政在“浙里思政”发表文章】

日前,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兼)孔垂政在“浙里思政”公众号发表《奔跑吧,和我一起》一文。文章以作者6年跑步经历为线索,讲述自己从老师鼓励开始跑步,到因健康问题坚持跑步,再到挑战马拉松实现蜕变的过程,展现了跑步带来的自我成长与精神蜕变。同时,跑步也成为了作者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作者能走近学生、带动学生,在奔跑中与年轻生命相遇,助力学生找到方向与力量,体现了跑步对育人工作的积极意义。

“浙里思政”公众号是浙江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窗口。该栏目坚持“短而精”的创作理念,用轻量化叙事解构宏大主题,以育人微视角折射家国大情怀,让思政教育跳出传统框架,在青春语境中自然生长。

WX20250915-151958@2x.png

“滴,您的运动已累计11360公里。”

当这个数字在跑步APP上跳动时,我的手指微微停顿。11360公里——相当于从温州到北京往返近五趟的距离。这不只是一串数字,这是我用六年时间,一步一步用脚步写成的日记。

追风:那一刻,风为我停了

“看不出来,你还挺能跑的。”

还记得大学体测那天,我喘着粗气冲过千米终点线,体育老师随意说出的一句话,却像一束光,照进了我从未开启的奔跑世界。那一刻,一颗种子悄然萌芽。

原来,我也可以跑步。

刚开始工作的三年,是静止的三年。直到有一天爬了三四层楼,就站在楼梯口头晕眼花,喘不过气来——那个瞬间,我第一次对“健康”二字有了实感。也是从那天起,我决定:不能再等了。

从最初挣扎着跑完2公里,到5公里、10公里……我默默给自己定下每年跑1000公里的目标。跑步是一项诚实的运动,你流下的汗、迈开的步,身体都记得。就在那一呼一吸之间,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那是在浮躁世界里,对自己最坚定的承诺。

破风:向前,直到光涌进来

真正让我蜕变的,是第一次站上马拉松的起跑线。

2023年4月,我挑战了盐城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这对于一个非专业跑者而言,不只是一段距离,更是一场身心极限的考验。

跑到三十八公里处,我的体能逼近极限。意识开始模糊,双腿如灌铅般沉重,每迈出一步都像是最后一步。“放弃吧”,这个念头一遍遍在耳边回想、一遍遍冲刷着我。

但也正是在那个时刻,我听见路边有不认识的观众在大声喊“加油”,那声音像一双手,轻轻推着我往前。最后二百米,是一条幽长隧道。黑暗之中,只能看见尽头一点光亮。我埋着头、摆动手臂,一步一步,朝着光的方向奔去。

当我终于冲出隧道,盐城体育馆上万人的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刻,眼泪毫无预兆地落下来。

“人生如马拉松,最黑暗的时刻往往意味着光明即将到来。”

我忽然明白:人生的许多关卡,其实只需要——“再坚持一下”。从那之后,每当我工作中遇到看似越不过的坎,都会想起那条隧道和尽头的呼喊。它提醒我:黑暗不会一直延续,只要不停脚步,就一定在靠近光。

如风:陪伴,是无声的守望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奔跑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事。

一些同事、学生,也陆续加入奔跑的行列。操场跑道成了我们最好的“会议室”,汗水反而冲垮了身份的隔阂。许多在办公室里难以开口的话题,跑着跑着,就自然流淌了出来。

曾经有个学生,整天窝在宿舍打游戏,精神状态越来越差。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他发了一条跑步的朋友圈。

我留了句言:“什么时候一起跑个5公里?”

他回:“好。”

从那以后,他慢慢变了。跑步从“试一试”变成了“每一天”。有一次跑完步,他对我说:“老师,原来脚步踏实的时候,心里的事就不会飘来飘去。”

那一刻我知道,他正在找回自己的节奏。

村上春树说,跑步是“只需凝视自己”的时刻。从前我很享受这份孤独;但现在,我更珍惜和学生们并肩奔跑时,那种心灵之间的相互照见。

奔跑,不再只是我锻炼的方式,它成了我育人的“另一种讲台”。许多家长希望我们能真正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困惑,甚至带动他们——而跑步,恰恰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运动中,我们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而是可以彼此倾听、并肩前行的人。

如今,奔跑已成为我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一环。从追风、破风到如风,跑步的三重境界,也映照着我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成长。我不再执着于速度与里程,更愿在奔跑中,与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真实相遇,让他们在脚步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与力量。

因为最深的感悟,往往来源于我们共同走过的路。

(浙里思政 2025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