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新闻客户端:大学生去种地,暑假过成“农忙假”

作者:来源:温度新闻客户端时间:2024-07-30 13:00:00

“走,种田去!”7月的清晨,温州商学院“践行者”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带着“烛梦乡行——绘就绿色乡村新画卷”活动,挽起衣袖、卷起裤脚,踏进了温州市永嘉县渠口村的农田。翻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一群大学生把暑假过成了“农忙假”。

16241722488888_.pic_hd.jpg

这36名同学,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走出课堂,上了一堂真正带着泥土气息的实践课。

打地铺、搬农药,暑假成了“农忙假”

“走,种田去!”早上七点,渠口村村委会响起了响亮的招呼声。一群大学生们从老办公楼中蜂拥而出。到达渠口村的第一天,村委会便给同学们安排了几间废弃的办公室充当宿舍。初来乍到的同学们将办公室重新打扫后便在里面打起了地铺,过上了新奇的“席地而眠”的群体生活。

实践队队长沈芯烨说:“最开始,在实践活动中策划下地种田这一环节时,很多同学害怕地里会有虫子、蛤蟆、蛇等动物,但是活动开始后,大家一个也没少,每天早上7点整整齐齐来到农田开始干活。不过,刚开始,大家都困得厉害。”

夏天天气炎热,实践队的同学们干农活也要追赶太阳。实践队队员吴可微说:“村子里的农民伯伯们起得更早,在田间手把手教我们干农活。10点左右,太阳就毒辣得厉害,农民伯伯们既怕太阳晒人,又怕太阳晒苗,会招呼我们一起收工回去。我们在尽量追赶大家的节奏。”

“第一次下地,农民伯伯让我拿着三尺耙先翻翻土。松地能有多难?我就这么想着,一耙耙进地里,结果根本翻不起来!”沈芯烨说,没有松过土的田地被夏天的太阳烤得结块板硬,刚开始,力气稍小的女生根本犁不动。

这边,女生们哼哧哼哧地翻地,那边,队里的男生们更干着体力活——搬运肥料。从三轮货车上把一袋袋肥料搬进田中,十来个男同学一个上午就搬了好几车。“十点多,回到宿舍后,我们倒头就睡,太累了!”

俯下身,与土地“亲密接触”后发现更多大学问

“番薯根系扎得深,要挖20厘米到30厘米深的坑;播种不用种子,要用100克左右的薯块;番薯耐旱,不需要再额外浇水……”田野间,有经验的农人不断出声提醒实践队成员如果干农活。“有太多细节点了!农民伯伯说,番薯是生命力顽强,很好生长的作物,所以先让我们种这个。但这‘简单’的番薯就有好多注意点。”吴可微说。

“除草时,我甚至不认识草和苗,后来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才根据蔬菜苗的队列分清楚。而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为了保护新生的苗,农民伯伯除草有工具不能用,只能徒手拔。”吴可微说。

田间劳作,在翻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系列农事中,实践队同学们亲手触摸大地的脉动,感受农作物生长的奇妙与不易,发现每个细节都充满了学问。大家虚心向农民伯伯请教农作物生长知识,了解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直至收获的完整周期,领悟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我老家也在乡下,但是这次,我才忽然意识到,原来只在餐桌上见过蔬菜,原来我从来没有下到那片黄土地里去过。”吴可微说,“我做好了劳累的准备,但没想到这些看似简单机械的举动背后,还有这么多大学问。”

在这次暑期实践中安排下地种田的环节,让无数和吴可微一样从没下过田地的队员们,结结实实领悟到农耕劳作同样充满了知识:原来我们对土地一无所知,原来我们和土地之间隔得这么远。

绿色长征,将绿色赋能发展传向大地

“这样的劳动教育课并非是要让学生们掌握一项技能,而是希望同学们俯下身接触土地,理解劳动人民的不易。并通过切实的劳动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让后续绿色农业理念传播不再悬浮,更符合农民的实际。”学校老师说。

温州商学院“践行者”暑期社会实践队本次实践活动主题为“烛梦乡行——绘就绿色乡村新画卷”,活动共持续15天。劳作之余,“践行者”实践队员们秉持“绿色赋能,绿色发展”的理念,发扬青年志愿精神鼓动身边更多的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观念,积极倡导环保理念,鼓励村民采用绿色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保护生态环境。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渠口村本身就通过推广垃圾分类、淘汰高污染企业、引进低碳企业等多个方面措施有效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筹办主题文艺晚会等方式,向村民普及环保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同学们上午下地耕作,下午向村民和村子里的孩子们传播绿色观念。在劳动中,村民和同学们互相熟悉,在这份信任的基础上,当地村民欣然接受了这些大学生倡导的绿色赋能发展理念。村民们开始关心自家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关注起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温度新闻客户端 2024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