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范儿 | 张秋林:从英语翻译跨界戏曲研究

作者:来源:国际学院时间:2023-12-29 08:51:36

编者按:当前我校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激励广大教师弘扬“崇德守规 实干争先”评建精神,锚定申硕目标,以科研促进教学,打造“商科教育高地”,今起推出《师生范儿》科研达人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人物名片】

张秋林,我校国际学院英语系副教授、行政教工党支部书记,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研究员,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博士,主要从事戏曲海外传播及海外中国戏剧研究。曾获优秀班主任、教学骨干教师、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 省级二等奖、董事长特别奖、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教师、第36届“田汉戏剧奖”理论·论文全国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及奖项。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微信图片_20231229102428.jpg

12月27日,应上海大学邀请,我校国际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张秋林为该校上海电影学院研究生做了一场人文艺术讲座,题为《海外中国戏剧研究方法与文献检索》。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张秋林既不是戏迷也不会唱戏,怎么会去研究戏曲、乃至给上海高校研究生开设戏曲讲座呢?

“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张秋林笑着说,国际化教育是温州商学院办学特色之一,温州又是“南戏故里”,她之所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从英语翻译“跨界”到戏曲海外传播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既是机缘巧合,也存在必然因素。张秋林于2006年入职温州商学院,作为一名新教师,头几年的工作重心是教书育人,不断备新课。那时候学校的整体科研气氛不及现在,后来她逐渐意识到高校教师课余还要从事科研。于是,她结合教学工作尝试申报课题。

2013年,张秋林申报了一个校级合作项目科研课题——关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双外语人才培养研究”成功立项,而且被列为重点项目,这给了初次涉足科研的她很大鼓励。

2015年,她申报了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以《基础英语》课程为例”。当时她心想:如果这次课题中了,就做教学研究;如果没中,就回到老本行搞翻译研究。后来,她在课题立项公示名单中看不到自己的名字,沮丧之余转向翻译研究。

两年后,她意外获悉当年课题确有立项,只不过是工作人员因疏忽漏掉了她的名字。幸亏还有一年时间补救,最后这个课题顺利结题。她说,工作人员的一个小失误,没想到导致自己走上翻译研究之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从事戏曲翻译研究,源于张秋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她硕士论文选题《论翻译的对话性:兼评《论语》中哲学词汇的翻译》就与儒家文化相关。有一次课堂上,她的导师浙江大学陈刚教授推介京剧《凤还巢》英译本“The Phoenix Returns to Its Nest”,为她播下了戏曲翻译研究的种子。从翻译研究跨界到南戏传播研究,还离不开温州“南戏故里”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张秋林入职我校任教后,身处南戏故里,顺理成章地把代表南戏最高艺术成就的《琵琶记》作为首选研究对象。后来,她在全国知名南戏研究专家俞为民教授的点拨下,研究视野一下子被打开——戏曲传播不仅可以做文本译介,还可以做舞台传播研究,而良好的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就是英语教师的强项。由此,她的科研齿轮开始快速转动。

从厅局级项目“南戏多维度英语传播与文化启示研究”、“南戏《琵琶记》西洋文本传播对比研究”到省级项目“浙江戏曲在欧美的传播研究”,再到国家级项目“南戏《琵琶记》多维度英语传播及其中华文化‘走出去’启示”等多个课题的申请和立项,张秋林的每一次申报书在内容上都比之前写得更全面深入。

2018年,为了弥补戏曲知识的欠缺,张秋林做出人生中的一个重大决定:报考上海戏剧学院博士“中外戏剧交叉研究”方向,结果一考就成功上岸。从2019年至2023年,这是她半工半读的艰难四年。

按照学校要求,张秋林必须修完8门中国戏剧和8门外国戏剧课程。她说,在这四年中,记不清往返温州至上海高铁的次数;记不清早上去沪,晚上回温准备第二天上课的身心疲惫;记不清有多少次,早上1-2节给学生上课,3-4节找个空教室自习,如何用最快速度从上课状态进入写作状态。

博士答辩现场,专家给出了5优1良的投票结果。一位评委老师说“这是近年来少见的优秀博士论文”,另一位评委在答辩结束后则向张秋林发出邀请:“你的博士论文写的很好,文献基础非常扎实,请你有空到上海大学为我的研究生开一场如何查找外文文献的学术讲座。”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张秋林应邀去上海讲课的故事。她谦虚地说,前辈的肯定是对自己这个初级学术“跨界者”的深深鼓励,让自己坚定了走海外中国戏剧研究的科研之路。

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面对芯片卡脖子问题时曾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句话曾让张秋林陷入深思:作为一名文科研究学者,我的研究能为社会带来什么?能对学界有何贡献?

她思索了很久,突然想起导师叶长海教授批阅博士论文《南戏《琵琶记》海外传播“去经典化”研究”》给出的评语:“此文具有创发性”。由此,她确立了海外中国戏剧研究即英语与戏曲研究碰撞后的跨学科研究方向。自1731年《赵氏孤儿》被法国人马若瑟传译到法国起,中西戏剧交流史已达300来年,其间有无数有趣的科研问题等待被发现、被研究,而自己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这就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国际学院2023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