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新闻中心时间:2022-12-27 17:45:00
本学期末,我校2022年度教学竞赛决赛悄然拉开序幕,赛场就是原汁原味的真实课堂,评委自主随机进入各选手课堂听课。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参赛选手项熙丽老师带来的一堂好课。
【选手简介】
项熙丽,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中共党员。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从“北溪被炸”事件如何看待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温州模式和温州人精神是怎么形成的?
这些极具启发式又紧贴当下热点的问题,引发学生热烈讨论,师生频频互动,课堂氛围相当活跃。而这堂课的内容本身却极为严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一节“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能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更重要的是理解知识背后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意义,在实践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价值观层面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学理上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提升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的自觉性。
对此,项熙丽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希望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把“金钥匙”,正确打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思政课普遍存在的一个教学痛点,就是学生对理论的浅层性理解。其本质是原理的道理说服力不够、高阶性不足。这堂课着眼于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真正做到以理服人,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筑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这也是思政课的魅力所在。
这堂课将教材的重点、理论的惑点、学生的趣点进行有机融合,立足学生对社会、时代问题的困惑,紧扣党和国家的发展规划,以及地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选择“北溪被炸事件”“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温州模式和温州人精神的形成”等作为课堂小组讨论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解读时代,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的另一个痛点是课程吸引力不够,学生游离性听课。其本质是课堂的创新性不够,教师没有充分考察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偏好、学习水平等学情。这堂课改变了“满堂灌”的单向输出方式,以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驱力,深度参与课堂,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对话氛围。
课堂上,项熙丽老师以“北溪被炸”事件为例,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激烈讨论,每个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观点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然后,又从国际局势讲到我国的新能源电车政策、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背景,深入阐释能源对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项熙丽老师又抛出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反问学生如何科学看待包括能源在内的地理环境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启发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总结出“地理环境因素虽然重要但不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在参与中收获学习成果。
针对“00”后学生信息化、网络化学习能力强,但深度阅读能力有待提升的特点,课堂还布置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原著书籍作为课后拓展阅读,撰写阅读笔记和心得,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并作为学习过程性考核评价的内容之一。
现场有评委认为,这堂课变教师单向输出为师生双向互动,探索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课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贴近学生、贴近具体,有效发挥了思政课价值引领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