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闻中心来源:党群工作部时间:2021-11-29 14:08:47
【编者按】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全国高校正掀起一场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温州商学院日前召开全校教学工作会议,执行校长、党委书记周湘浙对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培养未来社会需要、学生志向、家长期盼的有用之才,使他们升学有机会、谋生有本领、人人能出彩,为今后过上富裕幸福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会后,各二级学院纷纷结合实际推出教学工作创新举措。为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特推出《院长访谈录》系列报道。
本期访谈嘉宾是金融贸易学院执行院长汪占熬教授,以下内容根据校学通社采访录音整理而成(有删节)。
“新文科”不仅仅是几门课程有机融合
学通社:汪院长好!当前全国高校正掀起一场“质量革命”,教育部等发文主张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请问金融贸易学院在贯彻落实“新四科”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汪占熬:金贸学院的经济类专业包括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税收学,属于“新文科”范畴。新文科到底是什么东西?很多人只注意到它的一个特征是专业复合,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复合,这是一个核心特征。但是,这种新文科的发展方向仅仅体现在路径层面,而未能包含深层目标层面。我们经过多轮讨论认为,经济类专业朝新文科发展,还应该包括发展中国的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去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上述两个新文科特征,都是我们目前努力建设的方向。
学通社:具体来说,学院现有三大专业如何朝“新文科”方向发展?
汪占熬:早在2011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已经在路径层面进行专业复合尝试,我们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阿里巴巴特色班”,迈出了跨境电商的路子。
金融学专业正在向金融科技方向发展。目前,金贸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已进行跨学院的交流和合作,实行双导师制,未来将在这个方面实现真正的专业融合。现在已经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课程,并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准备联合申报专业。
税收学专业与会计学密不可分,目前我们已经和管理学院进行师资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税收学专业肯定需要会计学基础,这方面内容就请管理学院老师来上课,学生着重要学习会计报表分析等更加符合专业定位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内容。
学通社:金融科技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太明白,可否举例说明一下?
汪占熬:金融大数据、区块链等属于金融科技领域。未来金融科技到底往哪个方向发展?我们不能跟着业界走,而是要领先于业界去判断。金融大数据,我们现在是教学生怎么去抓取数据、应用数据,目前已与信息工程学院达成共识,决定联合开设“金融量化”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对冲基金、金融分析等工作,以及在拥有扎实的金融学基础上再去攻读金融专业硕士。
学通社:“新文科”就是跨专业相关课程的融合吗?
汪占熬:新文科要培养的是多学科复合型人才,仅仅把几门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恐怕是不行的。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先确定学生要形成哪些专业素养,学院再通过跨学院、跨专业进行强化培养。
另外,新文科建设还体现在原创性理论研究。我们现在正承担一个国家社科重大立项,主要是关于地区金融、经济风险指标的构建。在这方面我们有非常多的原创性理论,具体就不展开讲了。
目标是建设金融学专业硕士点
学通社:温州商学院作为浙南唯一以商科为主的本科院校,金融学是其中一大特色。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强调“办学即办专业”“大力开展一流专业建设”,请问金贸学院有哪些具体落实举措?
汪占熬:学院三个专业处在不一样的历史发展阶段,所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方向:金融学要尽早打造成国家一流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已是省级特色专业、努力向省一流专业迈进,税收学则处在刚刚建设阶段,首先要保证质量合格。
我认为专业建设要贯彻落实三种理念,一是底线思维,二是发展思维,三是特色思维。底线思维,就是任何一个专业建设要达到国标,同时不能硬套国标,而且实践课程要比国标更深入。发展思维,就是要思考如何办好一个专业,观察人家是怎么做的,再结合自身条件如何建设得更好。比如,目前学院师资队伍中博士占比40%,很多学校都不具备这样的基础,我们的目标就要努力建设专业硕士点,瞄准本地经济发展前沿,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学通社:能否具体谈谈特色思维?
汪占熬:特色思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特色在于产学合作、产教融合,而且历史悠久,扎根于温州独特的商业文明、创业氛围,企业很支持。比如金融特色班,早在办学之初就开始尝试了。去年10月份开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创办了第一期金融综合学科改革共建班,这个学期开设了第二期,政府相关部门也参与进来了,企业积极性更高了。目前,全校共有190名同学报名,分别来自不同学院和年级,跨学院、跨年级、滚动式开展实践教学,培养未来特别务实的金融骨干人才,政府、企业、学校形成“三赢”局面。其实,很多公办高校也想做这个事,但受限于体制机制等因素,民办高校能够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主动淘汰“水课”,办好“社会实践金课”
学通社:我校特别重视培养“敢闯会创”的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已知,而是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进而启发学生探究未知。请问金贸学院在“课堂革命”方面有哪些举措?
汪占熬:课堂是育人的主战地,金课分为“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现实金课以及社会实践金课”等五类,我们经过多轮讨论提出重点要办好“社会实践金课”。现在有些课程为什么学生不感兴趣?原因是他们对于实践认知太少了。我们要让实践走进课堂,也就是深化产教融合,并不一定所有的环节都在课堂里完成。
在大学自由的环境中,老师不会压迫学生去学习,这就需要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又该如何激发呢?首先学生需要了解这个世界,明确自己未来想要干什么,老师再反向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导向,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比如,期货是一门小众课程,社会上对这门课程存在误解,认为风险很高。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布置“期货”相关命题后,再把学生带到公司参观体验,学生很感兴趣,发出“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感叹,老师也从中学到了一些行业新知识。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目前学院正在筹备推出“产学合作办”,现已挂牌,而且邀请到闽江学院一位具有丰富实践课程经验的宋教授,专注培养“实践人才”。
另外,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导向,主动淘汰不合时宜的“水课”。比如“商务函电”这门课,以前很重要,现在时代变了,贸易往来不再采取这种传统的严肃做法。上个学期,学院把这门课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授课老师则转型到跨境电商和金融科技等课程组。
【精彩观点】
访谈中,汪占熬教授还就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回答了提问,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呈现。我们从中遴选了一些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1、我对一个好学校的定义是:有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老师,好的硬件设备、优美的校园环境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2、该如何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以前也是按照“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传统思维来办事,后来发现,师资队伍的价值观认同非常重要,老师一定要有教书育人情怀。否则,老师的能力再强、才能再高,也会出问题的。
3、有些高校担心把老师培养好了,将来老师就会走。我认为这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一个平台的成长和老师的成长是一起的。如果把老师培养得很好,而平台的发展滞后了,老师出走也是情理之中。如果平台好了,老师就会主动留下来开创自己的事业,共同打造更好的平台。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属于命运共同体。
4、为什么有些大学生觉得人生很迷茫?那是因为老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试错”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试错”的过程和时间拉短,也许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激发内心的学习动力。
【嘉宾简介】
汪占熬,教授,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温州商学院金融贸易学院执行院长。在《Economic Research》、《世界经济研究》等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曾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等学术奖励。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等人才工程。
下一篇:
“形象大使”选拔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