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出镜记者的基本素养–我校举行第六期新闻记者集训营第三课

作者:高晨晨/文 孙沁欣/摄来源:学生通讯社时间:2017-04-27 13:32:17

    一片废墟之中,救援人员们齐心协力从这生命的禁区里抢救出一名被困二十多个小时的儿童,在场的所有人为这幕“生命的奇迹”鼓掌。这是来自一名出镜记者在一次突发事件现场的描述。这位记者就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网网络电视中心副主任、温州网络电视首席主播梓姚老师。4月25日晚,我校邀请她为第六届新闻记者集训营做第三讲。
    梓姚以自身工作经验和现场经历的新闻故事入手,指出作为一名出镜记者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素养。“在这个媒体生态迅速变化的当下,自媒体的兴起不断冲击着传统新闻采访模式,所以出镜记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条件下展现出有效的新闻价值,要做到推陈出新,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同时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判断力和对新闻的敏感性,要能够判断在特定的场合应以怎样的方式来为观众现场报道一个新闻。” 她说。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一定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作为一名出镜记者,他们往往出现在新闻的第一现场,这也使他们时常要面对一些恶劣的环境及一些意料之外的危险。” 梓姚寄望在场的同学,一定要多看书,多学习,用知识武装思想,用实践强大内心。
    梓姚总结,作为一名记者,一定要有人文情怀,要用爱去接人待物,去传播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被采访者的心情,多为他人考虑。就这点,她和我们分享了她出任务时遇到的一个例子:当遇到的采访对象是一个刚刚失去了妻儿的男人时,她在采访时带上了心理医生,并在仔细斟酌每个问题后,才以一种友善而平和的方式进行采访。
   “梓姚老师在谈及一些灾祸的现场采访时,十分感触,从中流露出一个新闻人悲天悯人的情怀特别让我感动。”一位在场的学生这样说。
    整个讲课过程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梓姚以她独有的亲和力,以一种半闲谈的方式进行讲课,不但拉近了同学和主讲者之间的距离也使其讲授的内容更深入人心,得到了同学的一致好评。
最后的提问环节,梓姚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提问,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Q1:出镜记者的情绪更有可能受到现场情况的影响从而在直播中表现出来,这种情绪表现是否与新闻的客观性相违背?
    A1:我们可以有不说的实话,但是我们不能说假话。之前我提到的人文情怀,包括我刚才举的几个案例,都是遵循新闻的客观性和客观条件的。我们在做新闻的过程中客观条件是绝对不能违背的。以《匹诺曹》为例,当时男主角的遭遇就是因为那个女记者不客观不真实的的报道而引发了这一串的故事,所以做新闻是在遵循新闻客观性的同时具备一些人文情怀,让新闻能暖一点。如果一个记者连新闻的客观性也不能把握的话,他就不能被定义为一个记者。
    Q2:出镜记者在服装方面是否有要求?出镜记者在搜集新闻时遇到生命危险,应该继续报道新闻还是选择离开?
    A2:服装方面是有要求的,例如伤亡人员出现时我们不能穿的十分艳丽,这是对伤者的不尊重。然后出于方便与安全考虑,出镜记者类似于高跟鞋的也不要穿。一切要得体,舒适和安全。关于后面一个问题,一个关于国外战地记者的宣传片里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还拍得不够清,说明你还靠得不够近。”越靠近代表着你越危险,这样的人都十分可贵。但是我认为没有什么新闻要以你的生命为代价去做。一旦你意识到自己有生命危险请赶紧离开,如果有选择的话,生命第一。即使你可能没有拍到那一段需要的画面,但你一定会有别的办法去还原现场,但如果你在那时候牺牲了,那后面的故事也就没有了。
    Q3:作为出镜记者需要直面现场,做采访的时候提问非常重要。那不管是提前准备还是临场发挥,怎样才能做出更深层次且有内涵的提问?
    A3:每个人都有交流的意识。举一个例子,一个司机在牺牲前还将车停到安全的地方不让车内其他人受伤,这件事情没有大幅报道,但这名司机的追悼会却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追悼会有一个环节是推着司机的灵车绕西湖一周。因为司机平时很忙,司机的妻子说他忙于生计,一直没有机会牵着她的手好好逛一逛西湖,大家为了完成她一个愿望才做了这个环节。而浙江卫视的一名记者就是这件事情的发起人。这位记者一直陪着这位司机的妻子,和她做朋友,得到了妻子的信任,在沟通中有了游西湖的事。最后这篇报道得到了那年的中国新闻奖。这位记者的出发点肯定不是为了得到这个奖,而是真的想要帮这个女人。所以要有内涵的提问,要试着和对方做朋友。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上镜,所以是有准备的情况下,最好前期能进行更多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