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汇聚全球设计资源 提升城市创新能级 打造“时尚温州·设计之都”

作者:吴耀来源:温州日报时间:2022-05-12 11:37:10

 “设计之都”称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授予。UNESCO于2004年创立“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包括“设计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等七大主题。目前,全世界已有来自72个国家的180座城市入选。“设计之都”全球已有31座城市入选,我国深圳、上海、北京、武汉也先后申报并当选,并在建设周期内大幅度提升国际影响力和促进了产业和城市的能级提升。

  工业设计是集科技、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于一体的综合创新活动,是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起点。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作为有全球影响力的轻工时尚产业城市,提高设计创新能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工作,设计产业体系不断健全,设计平台不断涌现;设计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赛事不断扩大影响力;设计政策不断推出,公共服务有效改善。2021年8月,我市成功当选2022年“东亚文化之都”,标志着我市登上全球舞台,开启国际化建设的新征程。

  下一步,我市应着手谋划“设计之都”的组织及申报工作,把“时尚名城”“品质温州”创建成为全球时尚产业“设计之都”。

  以“设计之都”为目标

  整体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产业是城市发展核心,温州虽有服装、制鞋等时尚优质产业,但其他产业存在着低效率、小规模、散布局等块状经济难题;国际性轻工品牌中国总代理近80%虽由温商掌握运作,但缺乏与之相应的本土高端产业品牌、产业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中心城市服务能力不足,“小而专、小而高、小而好”的中小微产业园区较为缺乏,内在凝聚力不足,特色化发展较弱。

  基于上述情况,我市应积极谋划启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设计之都”,并将其列入下来三到五年工作重点之一,通过申报,在全市上下凝聚创新发展的共识,促进我市各项事业的转型发展。

  一是开展研究,凝聚共识。以创促建,通过开展申报工作,谋划城市产业发展新定位。一方面可围绕温州“两区”建设,营造全市创新设计环境,另一方面可助推打造“以国际时尚智造为特色的中国民营经济之都”“浙西南时尚产业带核心城市”都市区定位,促进产业的整体提升,将轻工名城打造时尚设计名城、将百工之乡打造文创设计之乡,擦亮“时尚温州”金字招牌。二是整体谋划,强化引导,成立全市统筹领导机构,宣传、发改、经信、文旅、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政府、企业、高校、院所联动,开展“设计之都”的调研、组织及申报工作,尽快做好创建“设计之都”的整体规划。  

  培育载体优化布局

  形成时尚产业发展合力

  当前我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围绕发展时尚设计和时尚智造的专项政策措施,并举办系列活动以全方位提升我市时尚设计、智能制造要素集聚,设计平台如鞋履设计第一股之称的中胤时尚、全国首批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树创科技等企业纷纷走在全国前列;重要活动如一年一次的温州文博会、一年一届的“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两年一届的温州国际双年展等全面推进。但是从全市层面来讲,这些时尚设计资源处于分散状态,从全国乃至全球层面,尚欠缺产业发展合力。

  建议全市统筹协调各类创意设计载体平台,打造“温州时尚季”。一是确定每年国庆后第一周(或十月中下旬)为温州时尚季,一方面可以和中秋国庆文旅旺季相互支持,另一方面可有效组织我市各类重要行业企业参加。二是协调温州国际时尚文化产业博览会、温州市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温州市国际双年展、温州市动漫节展会等活动的举办时间,以时尚季为大平台,集中全面向国内外展示“时尚名城,品质温州”。同时,依托温州G104时尚走廊谋划一批时尚文旅企业、谋划面向时尚产业的检验检测、增材智造、数字化设计、手办模型制作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瓯江山水诗路带沿岸谋划一批时尚文创社区、设计公园、设计师家园,大力发展众创设计、众包设计等新型模式,促进设计资源开放共享。

  引育结合调整人才结构

  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

  城市的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影响,人才是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重要因素,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我市实现温州制造到温州“创造”“智造”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市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新动能”“设计大师”等设计产业人才措施,但当前设计人才缺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是制造业的短板。以鞋服行业为例,时尚产业虽已从 OEM(贴牌)转变为ODM(来单设计),但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在产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除服装、鞋革等行业外,其他行业品牌效应较弱,产品整体技术含量不高,难以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发展需要,实现产业内升级。随着5G、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面对元宇宙、悦己消费、NFT消费等新物种,传统制造行业需要新的动能和血液注入,紧跟市场风向进行整合创新。

  因此,应加大创新型设计应用人才的培育、引进力度。

  积极做好我市现有设计师队伍的提升和培育工作,通过设计奖项补贴、作品和成果产业化、人才交流培养、设计类毕业生特别扶持等方式,继续加大对现有时尚产业和设计行业人才的扶持力度。

  加大高端设计人才引进力度,以成果产业化为导向,通过柔性合作、联合创新、数字协同、全职引进等多渠道鼓励国内外设计人才来温就业或设立设计机构。

  加强本土设计学科建设,推广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工程教育模式,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符合温州产业的时尚设计现代创新型设计教育体系,推动时尚产业与艺术类专业学院、时尚产业相关科研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工业设计实训基地和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推动鞋服、眼镜、商务礼品、定制等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的标准制定和国际化认证,最终形成能够获得行业和国际认同的“时尚名城,品质温州”生产与服务标准化体系。  

  融合“设计+温州”

  构建设计产业新生态

  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从整体上研判,我市创新能力建设总体滞后,在我市服装企业中90%的企业为ODM贴牌加工型企业,且依托的是集聚集约所产生的低成本和批量生产带来的盈利,产品同质化严重。而与此同时,我市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聚集,如拥有千年的文脉传承、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文化基因;拥有“南戏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文化品牌;温州文化中西合璧,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孕育了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等一批杰出的设计人才。

  打造“时尚温州·设计之都”,要推动“设计+温州”的全方位融合。通过设计+美丽乡村,助力瓯江山水诗路建设;通过设计+城市更新,促进城市转型升级;通过设计+百工之乡,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通过设计+政务服务,增强群众用户体验等方式推动建设一批“设计+温州”试点示范项目。在产业发展上,要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发展全生命周期设计,延伸设计服务链条。同时深化工业设计与消费升级、5G+、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在服装、鞋革、眼镜等时尚产业创新应用,培育设计创新发展新动能。  


相关链接:??????spaper.wzrb.com.cn/newspaper?mediaKey=wzrb&publishTime=2022-05-09&classify=0&showArticleDetail=true&docId=117862&curEdition=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