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2022年就业工作会议

作者:新闻中心来源:党群工作部时间:2022-05-12 08:34:53

5月11日,我校召开2022年就业工作会议。执行校长、党委书记周湘浙强调,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做到与招生、培养工作协同推进,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微信图片_20220512083916.jpg

会上,各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校企合作单位代表、校友代表精心准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聚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问题。 国际云软件谷校企合作部经理杨泰军从用人单位角度评估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建议双方建立长效交流机制、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拓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我校2012届毕业生任文东建议学校设立校友日、实行窗口式专人接待等,强化校友与母校之间的双向持续深入互动,充分发挥校友力量精准拓宽就业渠道。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毕业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周湘浙指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突破1000万,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与考验。全体教职工要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主动承担责任,为学生出路着想,全员参与、全员推动,回应家长期盼,成就学生梦想,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创建,不断满足学生及家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微信图片_20220512083924.jpg

就下一步如何做好就业工作,周湘浙要求,一要强化认识,把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人才培养全局,以“三全育人”为抓手,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入手统筹谋划就业工作;二要强化专业品牌意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三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课堂改革入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未来社会所需、学生志向、家长期盼的有用之才;四要打造创业教育特色,以创业带动学生高质量就业,实现就业倍增效应;五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岗位,深入调查社会用人需求,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精准帮扶毕业未就业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通过持续完善校院两级联动协作,形成机制完善、责任到位、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格局。

校领导李益明、唐若、吕文威,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各专业负责人、全体辅导员和全体毕业班班主任参加会议。校长助理胡江主持会议。

【与会者发言观点摘要】

金融贸易学院

微信图片_20220512092351.jpg

从学院角度,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分类分层教育,加强就业工作。

建议打造“三全就业教育体系”。一是全员就业教育,就业不仅是学工线的任务,更是专业认证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检验;二是全程就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贯穿本科四年,实施分类分层联合指导;三是全方位就业教育,充分利用所有载体将学生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建设各学院成立“大学生生涯教育与咨询工作室”,第一学期规划课后,学生每学期至少预约咨询1次。

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

微信图片_20220512083946.jpg

从专业角度,剖析产品设计专业就业工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

就业是全体教师的工作,也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就业质量和强大的学生就业能力才是学生有竞争力的关键。产品设计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目前已为社会输送了数百名产业创新新动能人才,根据第三方评价,家长对教学培养情况满意度达到98.26。具体做法是通过专业建设促进就业工作,不断强化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引入社会资源,推行项目制教学,让各类工作坊成为就业直通车。 

 国际学院

微信图片_20220512083955.jpg

从专业角度,分析英语专业就业工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

国际学院开设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之前出现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课程体系同质化现象。目前已出台实施“英语+” 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适合新媒体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具有涉外服务意识和技能的人才等。学工口和教学口双管齐下,通过形势与政策宣讲、就业技能提升讲座、企业宣讲会等,扎实做好外语本科专业就业率提升。

管理学院

微信图片_20220512084002.jpg

从就业服务角度,阐述落实最优服务意识,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就业服务就是育人工作,要实施“三全育人机制”精准服务就业,以最优服务理念引领高质量就业。具体做法是:熟悉学生社会现状分析就业,提前为大一和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铺垫,积极动员全员参与就业服务,全过程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全方位助力就业工作。 

学术事务部

从人才培养与专业认证角度,阐述落实毕业生跟踪,加强专业认证,全面推进分类分层人才培养。

就业是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推进专业认证,持续改进,努力提升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度、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保障度、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重视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报告、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报告。